一月底甜豆班的最後一堂課,開始了橋樑(Bridge)課程,也就是媽媽們要離開教室一段時間,讓小朋友留在教室裡學習過渡到幼稚園的階段。這一天,一如以往地聽完故事後,老師把媽媽們上次做好的娃娃分給每個小朋友,有些小朋友就忙著找玩具玩,一點也不在乎媽咪離開教室!
雖然事前我已先對Rita做了心理建設,但當老師宣布媽媽要離開教室的時候,Rita卻不肯讓我離開,其他的媽媽都離開了,我只好向老師求救,老師安慰了Rita幾句,她大概發現也不能改變什麼,而其他小朋友已經開始玩起來了,她也轉身加入其他小朋友。我鬆了一口氣,離開教室。
媽媽們離開教室後也沒閒著,而是到學校的會議室開始每週的讀書會。幼稚園的Holly老師帶領我們的討論,第一次先讓大家介紹一下自己和小孩:有些是全職媽媽,有些仍有兼職;有個媽媽的老大已經16歲了,才意外發現懷孕,另一個媽媽則是努力了16年才有了小孩,而我則是原以為會單身終老,卻意外結婚生子;每個人與華德福的因緣各不相同,但卻基於對華德福教育理念的認同而相聚。
老師拿起一本書「Beyond the Rainbow Bridge~~Nurturing our children from birth to seven」,作者是Barbara J. Patterson and Pamela Bradley,她說以後藉由一起閱讀這本書,大家隨著每章的主題分享自己的經驗或提出問題。第一天,大家先閱讀了前言就結束了第一次的討論。
會後我們一起回到教室,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細節,老師要求我們必須在教室外等到所有的媽媽都到齊了才可以進教室,這樣才不會有小朋友覺得怎麼我的媽媽沒有回來?真是體貼小朋友的心情呀!
回到教室,小朋友們正圍著桌子吃點心,看到媽媽們都很高興;老師告訴我們每個小朋友都很適應地很好。一方面這一班的小朋友都年紀都比較大了,多多少少都有與媽媽分開的經驗;另一方面,只要讓小朋友有安全感和確定感,再加上好玩的東西,其實與媽媽分離一段時間,也不是那麼難。
因為Rita在另一個Mommy & Me的課程,也有類似讓媽媽們與小孩分離而讓媽咪上課的設計,所以我只要告訴她媽咪去上課,上完課就回來就沒問題了。幾週下來,只有一兩個小朋友要求找媽媽,但漸漸地都能接受媽媽離開教室的情況,顯示每個小朋友都很快地適應了新的韻律。
媽媽們也有著新的韻律~~每週一次讀書會的討論,一掃第一次討論時的生分,接下來幾次的討論越來越熱烈,每一次都欲罷不能,這真是給媽媽們充電、互相支持的好時間。
我覺得Beyond the Rainbow Bridge這本書真是很適合像我這樣初接觸華德福幼兒教育的家長,小小的書(本文只有164頁),簡捷易懂的文字,一位資深的華德福幼稚園老師分享她的經驗,讓我對華德福教育的理念和老師的教學目標有了基本的認識,同時也讓身為華德福小朋友家長的我們了解,在家庭生活裡可以怎樣配合華德福教育的理念,讓小朋友更適應華德福教育。
事實上,當我對華德福教育了解更多後,我發現其中的影響不僅發生在小孩身上,同時也發生在家長上,因為華德福教育是觀照身心靈的全人教育,身教更重於言教,身為家長的我們也需要投入自己,而不是個旁觀者而已。
而做為一個家長,我們必須更謹慎我們提供怎樣的成長環境給下一代,就如作者在第一章提到:
“But we cannot raise children in a vacuum, so we as parents have to pick and choose carefully what we expose them to in society. It has been said that what is normal today is not the same as what is healthy. We must aim to have healthy children, protected in their early childhood from so-called normal experiences such as viewing violent television programs.”
的確,許多在社會上視為平常的東西,並不見得是對小孩的健康成長有益的,我們可以避免小孩過早接觸這些一般認為理所當然的東西。這也就是為什麼華德福教育不主張幼兒看電視,一旦小孩開始看電視後,也要限制小孩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其實所有有關幼兒發展的研究報告,都指出看電視(包括電腦、電玩等電子媒體)對幼兒發展的不良影響,也不只是華德福教育而已。
有一個媽媽分享有一次參加其他小朋友的生日派對時,主人所安排給小朋友的活動竟是觀看星際大戰的電影,把他們嚇壞了! 只好帶著自己三歲多的女兒到院子去玩,不一會兒,所有的小朋友都出來玩了!曾經讀過一段話:「孩子們喜歡去好玩的地方,但他們只留在有愛的地方。」當有愛的大人陪孩子們玩時,孩子們自然就被吸引了!
身為華德福小孩的家長,我們的許多做法一定會接受到周圍的挑戰,就像在第二次討論會時,有一個媽媽提到她常被一位朋友質疑,但又不能避免遇到他,有什麼方法應對呢?另一個媽媽建議:「不妨幽默些,告訴他三十年後我們再來看結果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